一区二区伊人久久大杳蕉,激情六月激情网久久,中文字幕网在线网站,国产国产成年年人免

RSS ·WAP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閱讀內容

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

發布時間:2016-11-09 00:00:00    點擊:分享: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關鍵時期,是搶占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的戰略機遇期。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新舊發展動能和生產體系轉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率層次,對于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重塑國際競爭新優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協同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形勢

  “十二五”期間,我國兩化融合頂層設計逐步加強,整體意識日益提高,發展成效不斷顯現,為制造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是兩化融合政策體系日臻完善。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中國制造2025》、《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等系列文件,兩化融合內涵思路不斷豐富和創新,覆蓋國家、行業、地區的兩化融合協同工作機制正在形成。二是兩化融合對傳統產業提升作用顯著。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生產、經營、管理等環節的滲透不斷加深,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61.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45.4%,制造企業在精益管理、風險管控、供應鏈協同、市場快速響應等方面的競爭優勢不斷擴大。三是制造業智能化發展取得新進展。制造企業生產設備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綜合集成水平持續提高,一批企業初步具備了探索智能制造的條件,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家電、智能汽車、可穿戴智能產品、移動智能終端等產業快速發展。四是基于互聯網的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催生了網絡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工業云、工業大數據、工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蓬勃發展。五是信息技術產業支撐服務能力進一步夯實。全球規模最大的寬帶通信網絡基本建成,自主研發的EPA實時以太網、WIA-PA工業無線網絡等被納入工業控制網絡國際標準;集成電路、高性能計算、網絡通信、基礎軟件等領域取得突破,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在重點行業應用不斷加深。同時,我國兩化融合發展仍存在整體水平不高、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支撐不足、核心技術薄弱、融合發展生態環境尚不健全等問題。

  “十三五”時期,我國兩化融合發展環境日益復雜,發展條件和動力發生深刻變革,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是國際產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圍繞搶占制造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愈演愈烈,兩化融合發展迎來新空間。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以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為代表,發達國家紛紛實施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對高端制造業進行再調整再布局,以打造國家制造業競爭新優勢。二是產業結構升級和供給結構優化需求迫切,對兩化融合發展提出新需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要素成本上升、投資出口放緩等挑戰,“十三五”時期亟須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提升生產經營效率,改善產品品種結構,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三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成為構建新型制造體系的重要力量,給兩化融合發展帶來新支撐。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向制造業加速滲透融合,工業云、工業互聯網、智能設備逐步成為制造業發展新基礎,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成為生產方式變革新趨勢,融合創新、系統創新、迭代創新、大眾創新等正在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新動力。四是工業領域信息安全形勢日益嚴峻,對兩化融合發展提出新要求。隨著兩化融合發展進程不斷深入,工業信息系統逐步從單機走向互聯、從封閉走向開放,為網絡安全威脅向其加速滲透提供了條件,工業領域面臨的信息安全形勢日益緊迫,急需加速完善工業信息系統安全保障體系。

  綜合判斷,我國兩化融合發展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正進入向縱深發展的新階段。“十三五”期間,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通過大力推進兩化深度融合,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快制造強國建設,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以激發制造業創新活力、發展潛力和轉型動力為主線,大力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著力打造支撐制造業轉型的創業創新平臺,積極培育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構建支撐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制造業轉型升級新動能,構筑精細、柔性、智能、綠色的新型制造體系,不斷提升中國制造全球競爭優勢,推動制造強國建設。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聚集、整合、優化要素資源的優勢,應用互聯網創新理念、創新要素和創新體系,帶動制造業技術、產品、模式、機制創新,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激發制造業發展新動能。

  跨界融合,互動發展。推動制造業與信息產業在發展理念、技術產業、生產體系、業務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以兩化融合帶動信息產業加速發展,以信息產業支撐兩化深度融合。協同推進軍工和民用領域的兩化融合,加強成果的相互轉化和共享利用。

  分類施策,協調發展。把握新技術在不同環節、行業、領域的擴散規律和應用模式,針對不同企業、行業、區域兩化融合發展基礎、階段和水平差異,加快形成方法科學、機制靈活、政策精準的分類推進體系。

  市場主導,循序發展。把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完善兩化融合政策舉措,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形成促進公平競爭、激發創新活力、保障循序發展的兩化融合市場環境。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提升制造業創新發展能力的“雙創”體系更加健全,支撐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生態日趨完善,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催生新的增長點,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85,比2015年提高約12,進入兩化融合集成提升與創新突破階段的企業比例達30%,比2015年提高約15個百分點。

  ——基于互聯網的制造業“雙創”體系不斷完善。“雙創”成為制造業轉型發展的新引擎,“雙創”服務平臺體系支撐能力顯著提升,創新資源和服務在線化、平臺化和共享水平顯著提升。

  ——新型生產模式在重點行業廣泛普及。生產方式精細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50%,網絡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成為引領制造業高端化的重要模式,制造企業組織管理模式進一步趨向扁平開放。

  ——基于互聯網的服務業態成為新增長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工業電子商務等服務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工業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0萬億元。

  ——智能裝備和產品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智能制造成套裝備、智能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取得重大突破,新型智能硬件產品和服務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元,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能力顯著提升。

  ——支撐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立。自動控制與感知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取得突破,工業軟硬件供給能力穩步提高,工業云與智能服務平臺逐步成為智能制造關鍵應用基礎設施,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更安全的網絡服務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主要任務

  (一)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制造業“雙創”新體系,激發創業創新活力

  推動大企業“雙創”發展。支持大型制造企業建立基于互聯網的創業孵化、協同創新、網絡眾包和投融資等“雙創”平臺,推動構建基于平臺的新型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模式,激發企業創業創新活力。鼓勵大企業面向社會開放平臺資源,不斷豐富創業孵化、專業咨詢、人才培訓、檢驗檢測、投融資等服務,促進創新要素集聚發展。圍繞打造產業鏈競爭新優勢,推動大企業加強與中小企業的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形式協作,形成資源富集、創新活躍、高效協同的產業創新集群。

  構建面向中小企業的“雙創”服務體系。完善中小企業“雙創”服務體系,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建設,引導基地向平臺化、智慧化、生態化方向發展。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發揮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作用,開展基于互聯網的技術創新、智能制造、質量品牌等服務,發展面向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的信息化應用服務。支持建設“創客中國”創業創新平臺。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以及創客空間、創新工場、開源社區等新型眾創空間,培育形成低門檻、廣覆蓋、有活力的“雙創”生態系統,促進生產與需求對接、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合作。

  發展新型研發創新服務。加快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推動共性和前沿技術研發、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應用,打造貫穿創新鏈、產業鏈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檢驗檢測、測試認證、知識產權、技術交易等專業研發服務的在線化和平臺化,促進研發成果轉化和市場拓展。加強產學研合作,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平臺,發展虛擬在線、敏捷高效、按需供給的新型研發服務。

  (二)推廣網絡化生產新模式,引領生產方式持續變革

  大力發展智能工廠。加快機械、船舶、汽車、家電等離散行業生產裝備智能化改造,推動全面感知、設備互聯、數據集成、智能管控,促進生產過程的精準化、柔性化、敏捷化。加強石化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流程行業先進過程控制和制造執行系統的全面部署和優化升級,推進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實現生產過程的集約高效、動態優化、安全可靠和綠色低碳。

  推進網絡協同制造。加快網絡、控制系統、管理軟件和數據平臺的縱向集成,促進研發設計、智能裝備、生產制造、檢驗驗證、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環節的無縫銜接和綜合集成,實現全流程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推動企業間研發設計、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和營銷服務等系統的橫向集成,推進協同制造平臺建設,提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設計、制造、商務和資源協同能力。

  推廣個性化定制。推動家電、家具、服裝、家紡、建材家居等行業發展動態感知、實時響應消費需求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模式。鼓勵飛機、船舶等行業提升高端產品和裝備模塊化設計、柔性化制造、定制化服務能力。支持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工業設計、快速原型、模具開發和產品定制等在線服務,培育“互聯網+”新型手工作坊等小批量個性化定制模式。

  發展服務型制造。積極發展工業設計,推動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建設,不斷提高面向產品、工藝和服務的自主創新設計能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從主要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引導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能源電力裝備等行業拓展總集成總承包、交鑰匙工程和租賃外包等新業務,提高為用戶提供專業化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推動制造企業開展信息技術、物流、金融等服務業務剝離重組,鼓勵合同能源管理、產品回收和再制造、排污權交易、碳交易等專業服務網絡化發展。

  (三)培育平臺化服務新業態,推動產業價值鏈向高端躍升

  培育基于互聯網的產品服務。圍繞提升智能產品在線服務能力,推動數字內容、電子商務、應用服務等業務資源整合,培育智慧家庭、智能家電、智能穿戴等領域的服務新業態。深化物聯網標識解析、工業云服務、工業大數據分析等在重點行業應用,支持食品、藥品、危險品、特種設備、綠色建材等行業發展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追溯監管、質量控制等服務新模式,構建智能監測監管體系,支持機械、汽車等行業發展產品在線維護、遠程運維、智能供應鏈、協同研發等服務新業態。

  大力發展工業電子商務。引導大型制造企業采購銷售平臺向行業電子商務平臺轉型,提高企業供應鏈協同水平。引導第三方工業電子商務平臺向網上交易、加工配送、技術服務、支付結算、供應鏈金融、大數據分析等綜合服務延伸,提升平臺運營服務能力。鼓勵發展跨境工業電子商務,完善通關、檢驗檢疫、結匯、退稅等關鍵環節“單一窗口”綜合服務體系。推動建設集信息發布、在線交易、數據分析、跟蹤追溯等功能為一體的智能物流平臺,提高面向工業領域供應鏈協同需求的物流響應能力。

  (四)營造跨界融合新生態,提高行業融合創新能力

  提升系統解決方案能力。開展信息物理系統(CPS)架構、模型、數據和數據鏈等基礎關鍵標準研究,突破物理仿真、實時傳感、智能控制、人機交互、系統自治等關鍵核心技術。構建信息物理系統(CPS)應用測試驗證平臺及具有綜合驗證能力的試驗床,組織開展信息物理系統(CPS)行業應用試點示范。面向重點行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加快培育本土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加強適應重點行業特點和需求的優秀解決方案研發和推廣普及。

  創新跨界融合發展模式。支持互聯網企業與制造企業合作,構建智能汽車、智能家電、數控機床、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新的技術體系、標準規范、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推動中小企業制造資源與互聯網平臺全面對接,實現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物流配送等能力的在線發布、協同和交易,提升中小企業精準、柔性、高效的供給能力。支持制造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物流企業、金融企業開展戰略投資、品牌培育、網上銷售、物流配送、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的合作,整合線上線下交易資源,打造制造、商貿、物流、金融等高效協同的生產流通一體化新生態。

  加快智慧集群建設。圍繞制造業集聚區的集約化、網絡化、品牌化提升改造,加快電網、管網、交通、安防和通信網絡等配套設施改造,實施“互聯網+”產業集群行動,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智慧集群建設和試點,推動產品研發設計工具、生產設備及零配件等資源共享,實現制造業產業集群制造資源在線化、產能柔性化、產業鏈協同化,打造智慧集群。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政策創新試點,探索行業監管、數據開放、公共服務、人才培養等推進機制,形成制造業區域發展新模式。

  (五)普及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創新企業組織管理模式

  加快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普及推廣。完善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基礎標準,制定分類標準、組織管理變革工具和方法等新標準,研究制定引導企業互聯網轉型的新型能力框架體系和參考模型。組織實施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實施與推廣,分行業、分領域培育一批示范企業,加快構建開放式、扁平化、平臺化的組織管理新模式,打造基于標準引領、創新驅動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完善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市場化服務體系,建立線上線下協同推進機制,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加快形成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結果的市場化采信機制。

  持續開展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和對標引導。結合智能制造和“互聯網+”新趨勢,優化企業兩化融合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完善國家、地方政府、企業等多層次的兩化融合評估協同工作體系。建設企業兩化融合評估大數據平臺,周期性組織開展企業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圍繞兩化融合現狀識別、效益分析、問題診斷、趨勢預測等,形成區域、行業、企業等兩化融合數據地圖,提高政府精準施策、機構精準服務、企業精準決策水平。

  (六)發展智能裝備和產品,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快發展智能新產品。圍繞構建支撐智能硬件產業化發展的技術體系,推動低功耗CPU、高精度傳感器、新型顯示器件、輕量級操作系統等智能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促進創新成果快速轉化。支持重點領域智能產品、集成開發平臺和解決方案的研發和產業化,支持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以及產品與應用創新。發展智能汽車、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能建材家居等新型智能產品的測試驗證環境、示范運行場景和基礎數據平臺,提升檢測認證公共服務能力。

  做強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加快推動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系統裝備等關鍵技術裝備的工程應用和產業化。優先支持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智能制造成套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快傳統制造業生產設備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改造。

  (七)完善基礎設施體系,提升支撐服務能力

  夯實自動控制與感知技術基礎。加強傳感器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提升傳感器智能化、微型化和集成化水平。突破工業控制系統中核心芯片、伺服電機、驅動器、現場總線、工業以太網等關鍵器件和技術的發展瓶頸,加快推動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統、工控機系統以及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等研發和產業化。加快工藝過程控制、特殊控制模塊等核心芯片產業化,推進相關領域嵌入式處理器的研發和規模應用。

  發展核心工業軟硬件。突破虛擬仿真、人機交互、系統自治等關鍵共性技術發展瓶頸,夯實核心驅動控制軟件、實時數據庫、嵌入式系統等產業基礎。提升計算機輔助設計與仿真、制造執行系統、企業資源計劃、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系統軟件的研發和產業化能力,加強軟件定義和支撐制造業的基礎性作用。支持信息物理系統(CPS)關鍵技術、網絡、平臺、應用環境的兼容適配、互聯互通和互操作測試驗證,推動工業軟硬件與工業大數據平臺、工業互聯網、工業信息安全系統和智能裝備的集成應用。

  提升工業云與大數據服務能力。圍繞智能裝備接入工業云的數據采集、網絡連接和調度管理等重點環節,突破通信協議、數據接口、數據分析等關鍵技術,提升工業云平臺系統解決方案供給能力。創新工業云服務內容與模式,推動工業設計模型、數字化模具、產品和裝備維護知識庫等制造資源集聚、開放和共享,鼓勵培育基于工業云的新型生產組織模式。加快基于接口協議開放、數據全面集成、行業應用模型和開發工具共享的工業數據服務平臺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大數據在工業設計、生產制造、售后服務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應用,形成一批工業大數據解決方案,構建以新型工業操作系統和工業APP架構為核心的智能服務生態。

  推動工業互聯網建設。提升寬帶網絡能力,積極部署全光網,推進5G規模試驗網建設和試商用進程。以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LTEv6工程為抓手,推動IPv6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中的應用。持續優化互聯網骨干網,實現國內骨干直聯點與交換中心協同發展,擴大內容分發網絡覆蓋范圍,提升內容分發能力。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開展工業互聯網技術試驗驗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系統建設、工業互聯網IPv6應用部署、工業互聯網管理支撐平臺等工作。加快推進工業以太網、短距離無線通信、4G/5G等新一代工業互聯網設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研究制定工業互聯網網絡安全防護標準,加強工業互聯網網絡側安全技術手段建設,建立健全工業互聯網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逐步完善工業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圍繞工控安全監管和企業工控安全防護水平提升,健全政策標準體系,研制工控安全審查、分級評估、智能產品關鍵信息安全標準及其驗證平臺。支持國家工業信息安全信息采集報送、在線監測以及測試、評估、驗證等平臺建設,加快形成工業信息安全信息采集、分析、評估和通報工作體系,建立工業信息安全監管體系。支持研發工業信息系統、產品檢測技術和工具,開展社會化工業信息安全測評服務,提高智能工業產品的漏洞可發現、風險可防范能力,建立工業信息安全技術保障體系。推動企業建立工業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機制。

  四、重點工程

  (一)制造業“雙創”培育工程

  依托重點行業優勢企業,在研發創新、協同制造、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領域開展“雙創”平臺建設及應用推廣。支持基礎電信企業、大型互聯網企業聯合共建資源開放、數據共享、創業孵化、在線測試、創業咨詢等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及個人開發者開展制造領域創新提供普惠服務。推動有條件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產業集聚區結合國家戰略布局和產業發展實際,與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服務資源對接,建設各具特色、虛實結合的眾創空間。建設若干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提供虛擬在線、敏捷高效、按需供給的專業化服務。

  (二)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工程

  選擇有條件的地區、行業、企業,建設多功能、集成化的工業云平臺,開展工業云服務創新應用,培育社會化、共享化、網絡化服務新模式。聚焦能源精細化管理、供應鏈金融服務、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等,開展大數據智能分析平臺、開放服務平臺等建設及應用,發展大數據智能服務新模式。推動具有行業知名度的大企業開放集采集銷平臺,實現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互聯互通,發展供需精準對接服務。建設行業性和綜合性電子商務平臺,支持平臺服務向多元化方向延伸,建立和完善工業電子商務運行形勢監測分析體系。組織典型案例和經驗的總結與推廣,大力宣傳各地區、各行業和典型企業在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做法。

  (三)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提升工程

  研制信息物理系統(CPS)綜合標準體系,并進行行業推廣應用。以提升系統架構設計、系統集成、綜合服務能力為重點,建設信息物理系統(CPS)開發工具、知識庫、組件庫等通用平臺。建設信息物理系統(CPS)測試驗證平臺和綜合驗證實驗床,開展多元異構數據、網絡、平臺的兼容適配、互聯互通和互操作測試驗證。以船舶、機械、汽車等行業為重點,研制精益研發解決方案,建立研發與制造一體化平臺,推廣虛擬環境中的系統研發設計和驗證服務。聚焦石化化工、鋼鐵、有色、建材、航空、汽車、船舶、家電等行業,研制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完善企業智能化生產體系。針對裝備、消費品等行業,研制供應鏈協同管控解決方案,為企業構建系統化、柔性化、智能化供應鏈體系提供支撐。

  (四)企業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分行業、分領域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示范,總結提煉貫標成果和經驗,鼓勵和推動各地開展省市級貫標試點示范工作,組織開展各類宣貫和培訓活動,推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由試點推廣向全面普及轉變。推動企業以管理體系貫標為牽引實現管理模式創新和管理現代化水平提升,培育和提升精益管理、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供應鏈協同、市場快速響應、精準營銷等核心競爭能力。培育壯大貫標評定的市場服務隊伍,推動完成貫標企業開展評定。健全面向互聯網化和智能化發展需求的兩化融合評估體系,依托中國兩化融合服務平臺建設兩化融合大數據平臺,每年推動各省級單位組織轄區內企業開展周期性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與自對標。

  (五)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工程

  圍繞重大裝備和產品智能化需求,搭建技術聯合攻關平臺,支持自動控制和智能感知設備及系統、核心芯片技術、以及新型顯示系統的研發和產業化。重點扶持安全可控的工業基礎軟硬件、高端行業應用軟件、嵌入式系統、新型工業APP應用平臺、工業互聯網網絡設備、工控安全防護產品發展。支持企業探索工業互聯網應用創新,開展工廠內外網絡技術及互聯互通、無線工廠、標識解析、IPv6等方面的應用示范。支持信息技術服務在個性化定制、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等領域的應用。

  (六)工業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圍繞提升智能裝備和產品應用安全水平和智能工廠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支持搭建智能產品及裝備信息安全測評平臺。進一步推動工業防火墻、訪問控制等工業信息安全產品在機械、石化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的應用推廣,提升工業行業信息安全防護能力。鼓勵行業組織、科研機構、骨干企業在重點行業聯合開展工業信息安全應急和攻防演練試點,提升工業領域信息系統安全漏洞可發現和風險可防范能力。針對工業領域信息系統的高級可持續威脅,建設工業云、工業大數據信息安全檢測和預警平臺。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組織實施機制

  建立健全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和第三方咨詢服務機構的兩化融合協同推進機制,加強相關部門在兩化融合發展重大問題、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等方面的協調配合。加強組織領導,統一認識,明確職責分工,制定出臺配套政策措施,落實規劃總體要求、目標和任務。建立兩化融合發展的跟蹤監測、統計分析、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監督考核機制,定期開展規劃實施的評估考核工作,確保規劃得到有效貫徹落實。

  (二)加大財稅金融支持

  充分利用科技重大專項、技術改造資金、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專項建設基金等渠道,加大對兩化融合共性技術開發、公共平臺建設、試點示范項目及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的支持。完善和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稅收優惠政策。積極發揮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和商業金融的優勢,加大對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引導中央企業創新投資基金、地方產業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支持成套裝備、高端智能產品、工業軟硬件、工業互聯網等重大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并購重組。

  (三)建立健全標準體系

  整合工業、信息技術、通信領域的標準化資源,加快建立適應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標準體系,推動建立跨界融合標準化技術組織。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重點突破的原則,面向重點行業和細分領域制定行業應用規范和實施指南。發揮企業在標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組建重點領域標準推進聯盟,鼓勵制定團體標準,協同推進標準研制。支持骨干企業主導或實質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國際標準話語權。

  (四)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完善激勵創新的股權、期權等風險共擔和收益分享機制,創造有利于兩化融合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圍繞兩化融合急需短缺人才,在重點院校、大型企業和產業園區,建設一批產學研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訓基地。支持高校圍繞兩化融合人才培育設立相關學科,把兩化融合人才培養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工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等國家人才培養計劃的優先領域。加強中西部地區兩化融合人才培養和引進。推廣企業首席信息官制度,鼓勵企業引入和培養復合型人才,提升信息化與業務部門之間的協同對接能力。

  (五)加強國際合作交流

  圍繞兩化融合相關技術研發、標準研制、人才培養、行業應用等領域,積極開展雙邊、多邊國際交流合作。結合“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支持和鼓勵制造企業聯合互聯網、信息通信、金融等領域企業率先“走出去”。支持行業協會、產業聯盟與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共同推廣兩化融合相關產品、技術、標準、服務,推動兩化融合全鏈條“走出去”。

相關新聞      
沒有相關內容
本月排行TOP10